再入红楼30-35回

一个完整的故事 —— 宝玉挨打

从三十回与金钏儿调情害金钏儿被王夫人撵了出去开始,到金钏儿突然投井贾环进谗言导致贾政雷霆之怒,最后到三十五回宝玉获得金钏儿妹妹玉钏儿的谅解结束,完整的描绘了宝玉挨打的前因后果。之前看或被宝黛玉之情牵动,或被其中诗词物件吸引,不过这次又品出些新的意思。

贾政的情绪的五次叠加

宝玉挨打需将暴力推向极端,其副作用才会达到无穷之大,从而推进更多线索前进,这就需要暴力情绪到一个很准确的“度”,不能“阴天打孩子 —— 闲着也是闲着”,三十三回打宝玉技巧性十足,贾政每次正要发作便有新的事件进一步将其愤怒情绪推向高潮,这些新事件却是之前铺垫的必然,只是偶然的发生在相同时刻:

  1. 贾政门客贾雨村要见宝玉,宝玉迟到,葳葳蕤蕤,见宝玉将其“喝”住。(路上和黛玉诉了肺腑 —— 三十二回)
  2. 问宝玉为何,应对不似往日,贾政便已生了三分气。(宝玉心知金钏儿投井 —— 三十回)
  3. 刚要发作,恭顺王府长史官前来贾家问蒋玉菡的下落,贾政又惊又气。(宝玉与他相赠私物 —— 二十八回)
  4. 宝玉撒谎,长史官讲出宝玉正揣着蒋玉菡的“红汗巾”,贾政气的目瞪口呆。
  5. 才送走长史官遇到贾环乱跑,问原因却是金钏儿跳井尸首吓到众人。正准备问则管理的贾琏等人,贾环说出“真实原因”是宝玉“强奸母婢”,贾政气到“面如金纸”。

似乎每次看来都有一个更低程度的发泄方式,但都没有顺利完成就被意想不到的事件进一步推向极端,以至于到最打到宝玉“绿纱小衣皆是血迹”还要“绳索来勒死”才被贾母制止。

有趣的是在打宝玉的高潮到来之前,还通过一个耳背的老姆姆进一步压迫情绪,令人哭笑不得,但如果老姆姆和宝玉的乌龙对话,只是起到让读者更加焦急的作用,那只能说曹雪芹早就掌握了一些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技巧,是事实宝玉让她去报信,她把“要紧”听成了“跳井”(指金钏儿之事)。

便笑道:跳井让她跳去,二爷怕什么?有什么不了的事?老早的玩了。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,怎么不了事的!

这个会错意的答案里,甚至包含了贾家败亡的原因,一方面势大欺人,惯于用钱解决一切问题,死个人赏点钱也就罢了;一方面全屋透风,消息走漏的很快,事情发生没多久,连一个耳背的老姆姆都知道了。红楼梦中还有多次提到此地的“人言可畏”,由此想到贾家也不愁别人找不到由头扳倒他。

宝钗和袭人同盟达成

宝钗的秘密

宝钗向袭人分享秘密并提供帮助,宝钗向袭人透露湘云家中拮据辛苦的秘密,宝钗称袭人是“你这么个明白人”,并主动提出帮助袭人给宝玉做鞋。

袭人的夸奖

湘云劝宝玉长大了要知些“经济学问”,袭人赶忙劝说,说到宝钗也这样劝过宝玉,遭到宝玉下马威却不计前嫌。

袭人:提起这个话来,真真是宝姑娘叫人敬重,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。我到过不去了,只当她恼了,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,真真有涵养,心底宽大。

袭人的偏心

在这一认可的大前提下,王夫人问起宝玉的伤情,袭人才有意说出“宝姑娘送去的药,我给二爷敷上了,比先好些了”。似乎在这二人的照顾下,家长们可以放心宝玉的生活了。黛玉也去看了,但没做实质性的事情,袭人选则了不说看似无意义的事,袭人的偏心到此为止,他虽明显与宝钗价值观趋同,但因身份问题万不可透漏出一丝僭越主任家事的意向。

宝钗和袭人的计谋

挨打前后,两人都主动与宝玉母亲王夫人进行了1v1的对谈并获得了认可,与二人事后一人为妻一人为妾的“荣升”结局息息相关,在主动汇报的过程中二人格局打开却滴水不漏。

袭人的“草船借箭”

挨打当晚,王夫人便派两个婆子来找个宝玉房里的人来给她汇报病情,袭人以家族名誉为草船,竖起大观园的其他女性为把子,吸引王夫人的警惕和武器。三十四回袭人与王夫人的沟通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常见职场小窍门。

窍门一:不懒

宝玉挨打后迎来送往一整天,已到掌灯时分,袭人难免尽心服侍,此时太太只是叫一个“跟二爷的人”,便知不是要紧事,猜也知道就问问宝玉的情况,王夫人后来也印证了这一事实。

王夫人说:不管叫个谁来也罢了。你又丢下他来了,谁服侍他呢?

然而袭人听到通知,不顾疲劳自己就去了。

窍门二:留心

袭人去之前,先是“想了一想”,便让其他人“好生在房里”自己去了,若说袭人没有心机,“想了一想”这四个字是不会家,这一想,想的是自己难得获得1v1的机遇,也是下了这次要一展才能的决心,后话腹稿也就准备起来了。

窍门三:应变

袭人是不是见了王夫人就要把准备的“道理”讲出来呢?并没有,而是先让王夫人问话,感觉只是常规内容,便没有强行切入自己的见解,虽然准备好了,但是要等时机成熟。待王夫人问到宝玉挨打的原因,袭人的答案里并没有讲贾环的谗言,一来这牵扯领导内斗应少参与,二类后续他的发言要聚焦到的宝玉长大后“性的危机”和家族荣誉上来,贾环谗言虽是挨打的重要原因,却只有「游荡右伶」这个罪名能引出后面的建议 —— “那些人爱接近他”“搬出园外来住”,王夫人在自己和她最爱的宝玉的名誉受到威胁的情况下,大加赞赏了袭人,并承诺“我自然不辜负你”。

整个三十到三十五回,袭人的身份完成了转变,刚开始被晴雯吐槽说“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,也不过和我似的”,到中间阶段黛玉宝钗或明或暗称她“嫂子”,三十五回最后王夫人指名送了两碗菜给袭人并不叫她过去磕头,代表了认可她未来的身份。

宝钗的“借尸还魂”

如果说袭人和王夫人的谈话是向上汇报,那宝钗和王夫人的谈话就是高手过招,王夫人的隐瞒和需要被宝钗洞悉,最后宝钗“毫无忌讳”把自己的衣服给金钏儿当寿衣,宝钗极大的克制了自己好奇心并专注于解决当前的困境,这也使得自己在与黛玉的竞争中开始遥遥领先。这段与王夫人的对话历来是宝钗的污点,她漠视生命,无视真相的罪名洗刷不掉,一种“平庸的恶”展现的淋漓尽至,即时考虑当时阶级现实,也能够看出体制的维护者不择手段维持着内部秩序,这种秩序的坍塌也因为“不择手段”而成为必然。

金钏儿死后,宝钗立即前往王夫人处安慰,以其心思细密这本无奇,但有一种说法说宝钗不知金钏儿投井之故(欧丽娟),毫无私心的只为让长辈宽心,是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,一个下人之死,贵族漠视倒也不足为奇。这我便不得认同,因为宝钗和王夫人谈完话,回家拿衣服回来给王夫人送金钏儿做寿衣,一进门见王夫人正才说宝玉,因宝钗来了,确掩口不说了。此时原文说:“宝钗见此光景,察言观色,早知觉了八分”,这“八分”是确定的结果。时间线反推回去,王夫人要送黛玉、凤姐辈分的小姐衣服给仆人做寿衣,可见视金钏儿之死贡献极大,必是掩瞒了家中丑事,因而远超主仆之情,此时理应猜出了七分。王夫人说把金钏儿赶出去是因为“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”,这明显不成立,一来十几年的大丫鬟一直留在身边必是细心如意,二来贾府权贵一件东西弄坏大概率不会这样极端的惩罚,早在王夫人这个理由说出来,宝钗已经猜到了六分。最后,当宝钗刚听到婆子的通知时,明确说了“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”,王夫人既是“慈善人”毕竟是触动了她的底线,他的底线就是宝玉,在看宝玉素日作为,宝钗一开始就猜到了五分。也正因此她才毫不追逐处处都有的漏洞,而是专注于对王夫人的劝慰。

史家人的两次认可

一是湘云之前赠予宝钗的戒指,由宝钗转赠给了袭人,借此以湘云为坐标对比了宝钗和黛玉的为人。

湘云笑道:“我只当是林姐姐给你的,原来是宝钗姐姐给了你,我天天在家里想着,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。”

二是宝玉挨打后贾母携众人来探望,宝玉想咱们黛玉,因此说:“若是但是会说话的可疼,这些姐妹里头也只有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”,没想到贾母马上否定了他。由此也可见宝玉理解和“会说话”和贾母理解的截然不同。

贾母道:“提起姐妹,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,千真万真,从我们家四个女孩算起,全都不如宝丫头”

黛玉和宝玉的感情升级

这五回两人感情急剧升温,两人青梅竹马,共读西厢后各怀心事但又假意试探,反多见吵吵闹闹,此番关系升华经历了几个阶段。

  1. 修复阶段:之前因琐事大吵了一下,宝玉去找黛玉复合,首先宝玉强调了排他性,说二人的事情不要别人说和,又用一个“口误讲真情”试探的表白了一番——“你死了我做和尚”,意味非她不娶,付出了跨越礼教边界的代价让黛玉知其诚意,最后宝玉又“忘带手帕”用新衣服擦眼泪,让黛玉用最小的成本——通过“摔过帕子”这一行为原谅了他。
  2. 巩固阶段:之前争吵的原因“金玉良缘”,即宝钗和宝玉应是一对儿,宝玉便当中奚落宝钗为“杨妃”,杨贵妃一来名声不佳,二类身体肥胖,无论是否有心,攻击情敌这一无礼便遂了黛玉的心。
  3. 防护阶段:黛玉最担心宝玉因为一些物件和她人发展关系,比如宝钗和金锁和湘云的麒麟,没想到偷听到湘云劝宝玉世俗经济被宝玉怒怼 —— “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,若说这话,我也和生分了”,宝玉公开二人的价值观一致,黛玉由此打消了心中疑虑。
  4. 表白阶段:诉肺腑这段写的最精彩也最精准的捕捉了青年男女古典主义的爱情,这次表白对话很长,但核心就两句话,宝玉说出:“你放心”,黛玉说出:“你的话我早知道了!”
  5. 浇筑阶段:宝玉挨打后二人一来一回进一步明确了两者的感情,黛玉的探视在宝钗之后切没带任何东西,对比宝钗带药而来,她似乎也不关心宝玉的皮肉之苦,只说了一句“你从此可都改了吧”,二人因价值观相和,宝玉因价值观挨打,这一句劝相当于是说“若你以后能免受痛苦折磨可以将我抛弃”,这种毫无逻辑和必要的牺牲似乎是浪漫的一种。
  6. 定型阶段:宝玉养病期间派人给黛玉送旧手帕,一来手帕是贴身之物,也能拭泪,私相授受可以理解为“用我的心擦你的眼泪”(为啥转成文字这么俗呢……)

无论是哪个阶段,二人情感都呈现出一种精巧的复杂醒,这种复杂情感有时表现为感性的沉默,有时又理性的拆解出原因:

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,不觉神魂驰荡:宝玉这番苦心,能领会我这番苦意,又令我可喜,我这番苦意,不知将来如何,又令我可悲,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,若不是领我深意,单看了这帕子,又令我可笑,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,又可惧,我自己每每好哭,想来也无味,又令我可愧.

尾记:这五回通过系列事件和不同人的反应不断对比宝钗和黛玉、袭人和晴雯。价值观上,黛玉晴雯是一体的,面对一件事情的反应都是“真”,宝钗袭人是一致的,他们的评价标准是“善”。其中好恶便由读者自取,更所得之处便是让创作无限接近复杂的生活之美。